2004年11月26日 星期五

歷史沿革

黃金時代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被譽為台灣僅存的舊東線鐵道基地遺址,背負著東台灣文明發展與該區歷史興衰的重要記憶,園區位於太平洋左岸的花蓮舊市區中心。1909年9月設置了「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當時「出張所」的位階等同於台灣東部的小交通部。1910年「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廳舍落成,但其建築形式、格局已無從考據,現存的木造建築物乃1932年改建而成。佔地約3758.8平方公尺,整體建築風格屬四合院形制之日式辦公廳舍,正廳屋頂為洋式尖塔造形。

東線鐵路於1926年貫通至台東,使得花蓮市東區的舊火車站搭車人潮不斷。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後來公路局也在此設立花蓮總站,這個區域成為鐵路和客運兩大交通樞紐,鐵公路運輸匯聚下帶來大量旅客,進而創造出龐大商機,吸引各式各樣的商家集結圍繞在這裡開店,整個區塊成為當時花蓮最繁榮的商業區,而鐵道沿線也形成熱鬧的商店街。在1960、70年代,花蓮對外交通還不是很方便的時代,臺東線鐵路是當時花東間最重要的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民眾南來北返時多擠在舊花蓮管理處周圍的店家採購商品,購買特產做為伴手禮,舊火車站附近的商圈盛極一時。


沒落時期


1980年北迴鐵路正式通車後,花蓮新火車站西遷至花蓮市西區,從台北開出的列車直達花蓮新站,但當時東拓工程全線仍未完成,為方便要來往台東及台北間的旅客提供的轉乘服務,由台北開來的寬軌距列車部份班次以吉安為終點站,往台東方向的旅客則在吉安新站轉乘窄軌列車繼續南下,花蓮舊火車站只剩下提供花蓮市民眾搭車南下的功能了。1982年東線鐵路拓寬工程竣工後,花蓮舊火車站裁撤廢站,以花蓮管理處為中心發展出來繁榮了一甲子的商圈,從此逐漸走上沒落之途。1988年3月1日台灣鐵路管理局花蓮管理處正式裁撤,由當時的鐵路局長張壽岑先生與花蓮管理處末代處長黃傳甲先生主持裁撤儀式,使縱橫79年歲月的「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走進歷史。

花管處裁撤後,直到1992年花蓮舊火車站拆除,附近的房價與地價瞬間更失去價值,也因為這樣使得原本的日式的辦公廳舍與宿舍雖被廢棄,反而有幸的保存了下來。原址轉由花蓮運務段、第四警務段等繼續使用,直到1993年4月兩單位陸續搬離才真正閒置。幾經歲月的洗禮,這片原為台灣東部最繁華的商業區便逐漸沒落蕭條。


整修時期

曾是台東線鐵路發號施令位於樞紐的「出張所」,隨著花管處遭裁撤逐漸被遺忘,20多年來被棄置不管的情況下屋況毀損嚴重,在921地震中園區的檔案室甚至被震垮夷為平地,廢棄閒置後雜草叢生,反成為都市開發之瘤。

2002年起,文化局、鐵路局與許多文史工作者、專家學者、社區里民等,為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的保存及再生積極奔走,終於在2002年9月將它登錄列入花蓮縣歷史建築,透過文建會申請到修建整頓的資金,積極進行緊急搶救,並申請執行文史調查、硬體修復及再利用規劃等計劃,期待園區能再現風華。2003年並持續將周邊的「蒸汽火車加水水塔」、「處長宿舍」設施登錄為歷史建築,並計畫推動蒸汽火車復駛計畫;2005年也爭取將周邊的「舊花蓮工務段」及「舊花蓮警務段」等相繼列入歷史建築,使舊東線鐵道基地遺址版圖更完整,亦獲得花蓮縣政府、花蓮市公所及鐵路局等單位的支持,紛紛規劃及修復舊站前噴水池、鐵道遊廊及洄瀾之心-陽光電城等計畫,使這些鐵道景觀像珍珠般串連了起來。


風華再現

修建整治的工作前後共歷經了8年,2011年6月13日終於在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一館辦理完工典禮,全區鐵道的舊廳舍終於整修完成,期間經由花蓮縣文化局及台鐵的再生利用計畫,形成了現今鐵道一館、二館的鐵道文化園區,希望能成為花蓮新興的觀光景點之一。

「出張所」早期為掌管花東鐵公路的總指揮所,一般民眾難以進入窺探其風貌,如今整修後開放,將朝向「多元文化休閒園區」的概念,作為活化再利用的基礎,賦予空間新的想像和思考方向。整修完成的舊工務段、舊警務段、蒸汽火車加水水塔、石藝大街、洄瀾之心-陽光電城等等,希望能形成花蓮的新都市中心,整合鐵道文化園區的歷史景觀,轉化成為鐵道觀光文化商圈。目前鐵道一館各館室修復完成,加以多元化利用,包括原調度室現改為圖書室、舊處長室現改為鐵道情境體驗區、舊工務課改為老照片及鐵道文物展示區、舊會計室現改為鐵道歷史風華區、舊檔案室現改為修復工程展示區、舊餐廳現改為親子遊憩區,而原中山堂也已修復完成,現成為音樂會、講座等活動辦理的場所,讓鐵道文化館成為一處著名的觀光休閒好去處。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在2011年五月底由昕昕創意整合行銷有限公司執行承辦文建會的「100花蓮鐵道藝術網絡計畫 ﹣洄瀾鐵道風華再現」乙案,目前推出的了「東鐵啟程」特展、蒸汽風華—林松雄蒸汽火車模型展、創藝寶市集以及搞軌藝術特區等活動。透過鐵道「出張所」的整修再利用,使週邊居民與遊客得以懷想過去,編織未來願景。

   

其他

鐵道文化館二館(工務段、警務段)





工務段:負責花東線鐵路軌道養護、維修、建築工程施作、路產管理等人員等辦公之處所。






打鐵房負責鐵道相關之軌道接片,房舍鐵建等之鍛造。


附屬工廠讓鐵路工人休息、放置器具的地方,稱為「道班工房」,隨著用途變更後,道班工房成為放置材料之倉庫。




拘留所為當時刑事案件拘留人犯用,東線鐵道一般的刑事案件,大部分為小偷、交通違規者、製造車禍者等。


警務段光復初期,社會動盪不安,屢發生無票乘車、乘車糾紛、鐵道用地擺攤搭築房屋等情形,鑑此,行政公署於1946年成立鐵道警察署,以負責維持乘車秩序。



鐵道文化館一館



花蓮港出張所-現存的木造建築為1932年改建而成,屬於四合院式和洋折衷式的辦公廳舍,,主建築以洋式尖塔為主要特色,內設有處長室、副處長室、總務室、機務課、工務課等辦公處所,而過去其建築形式以無從考證。現正展示常設展覽花蓮老照片徵集展
































售票口:是仿造某車站的一系列展示,花蓮老車站在鐵道文化館大門右手邊,正對著噴水池的位置。




























































接收紀念碑-1945年日軍撤退後,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台灣鐵路管理委員會花蓮港辦事處接管,並於原紀念因公殉職的「奉公獻身紀念碑」背面刻上「接收紀念碑」做為留念。































四合院式辦公廳舍-於1932年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改建而成,原本四合院辦公廳編集為會計室、行車保安委員會、值日室運務課等辦公處所,內設地下防空洞可供緊急避難之用。現正展示東鐵啟程-百年特展

中山室-為所有員工動員月會、業務會議及康樂活動之場所,天花板雕有花式氣孔等,可見識早年公務場合的精緻風格,現作為活動場地使用。
延伸:鐵道館的建築塊寶─中山堂


舊儲物間與員工餐廳-1945年原為中國國民黨鐵路黨部第十二區黨部,後設為倉庫儲物間與員工休息用餐之場所。
































古老的檔案室:有別於鐵道文化館內木造建築,而它是鋼筋水泥結構,特別是銅牆鐵壁般的門宛如似保險櫃,國內罕見,遊客一見無不孜孜稱奇的。


防空洞:鐵道文化館內共有4座,正廳外左右各一座,D棟內部及後面各一座,其中D棟內部的地下防空洞最特別。

















窄軌記憶













繪憶光華-小城花蓮發展史系列


東線鐵路發展史系列
花東路牌專題系列
舊站鐵道遺址專題系列
  其他

展覽典藏

                                
DSC02903-1.JPG
         

●花蓮老照片徵集  



DSC02941-1.JPG
  鐵道文物展覽









●繪憶光華│追尋‧花蓮港街萬種風情
















          


園區環境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8:30至12:00
                                    下午13:30至17: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票價:免費參觀
電話:03-8338061
導覽服務:20人以上團體可預約導覽 

    交通資訊
    花蓮客運:於客運舊站下車,花蓮客運各線班車均有停靠
    自行駕車:自花蓮火車站出發
                        →右轉走[國聯一路]
                        →左轉[中山路]
                        →[石來運轉]舊圓環客運總站旁
                        車程約12分鐘

    本園區分一館二館
    一館位於花蓮縣花蓮市中山路71號,花蓮市舊圓環客運總站旁。
    二館位於博愛街24巷35號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無標題

    園區導覽
           一館(出張所)             二館(工務段與警務段)
    DSC03144-1.JPG        DSC0302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