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花蓮(舊)站的擴音器響起了哀傷的離別之曲「魂斷藍橋」,正式的向世人宣告近一甲子的窄軌臺東線鐵路永遠走進歷史,72年歷史的花蓮(舊)站也在這一天裁撤。民國71(1982)年6月26日花蓮(舊)站相關人員在最後列車前合影。 |
鐵路拓寬背景-因地理條件、產業結構、人口量而建的鐵路
東臺灣,北有蘇花大斷崖、南有大武群山的阻隔,形成一個封閉的陸上孤島,除了原住民與少數的漢人外,可說是一個人跡罕見之地。在日本帝國統治的初期,因運輸的需求不大,初期的鐵路建設較為簡陋,幾乎是以產業鐵路的條件來闢建,斷斷續續建了近30年才大功告成(從探勘到全線完工)。臺東線鐵路蜿蜒於東部縱谷三大河川兩岸,介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嶺線麓坡之間,因自然地表構造特殊,所有列車行駛的不利因素-坡陡、彎銳、速低等都在這條鐵路上出現,加上自然災害的助虐,數十年來不斷的考驗著老東線鐵路員工的智慧與耐力。
軌距
輕便鐵路拓寬的時機
臺東線鐵路拓寬最早的倡議,是民國56年6月由臺灣鐵路管理局花蓮管理處提出初步規劃,雖然當初已有環島鐵路網的構想,但初期只著重東線鐵路運能的加強,所以拓寬規劃的標準不高,也未呈報上級。俟北迴線鐵路興工、南迴線鐵路的探勘,政府改善臺東線鐵路、完成環島鐵路網的計劃才趨成熟。民國65年4月由陳祖貽處長召集運務課、工務課、機務課、電務股、企劃課等課成立專案小組,進行臺東線鐵路拓寬計劃的複勘。民國![]() |
民國65(1976)年4月間由臺灣鐵路管理局花蓮管理處陳祖貽處長召集運務課、工務課、機務課、電務股、企劃課等課成立專案小組,進行臺東線鐵路拓寬計劃的複勘,民國65(1976)年底專案小組提出初步規劃報告,呈報臺灣省政府交通處。臺東線鐵路的橋樑首次採用預力混泥土樑,橋墩也首次採用沉箱式的施工法。圖為玉里清水溪橋。 |
由接近完工的臺灣省政府交通處北迴鐵路工程處及臺灣鐵路管理局花蓮管理處抽調專業人員,於民國66(1977)年12月1日成立「臺灣鐵路管理局東線鐵路拓寬工程處」,即著手辦理規劃、測量、地質探勘等先期工作。當年的臺灣省政府交通處處長
![]() |
圖中軌道內側為未拓寬的0.762公尺軌距,外側則是拓寬後的1.067軌距。臺東線鐵路的拓寬工程比新闢一條鐵路的工程還艱鉅,因為全長174.4公里的臺東線鐵路,為東部縱谷交通大動脈,不容許列車停止運行,所以東拓工程宛如穿著衣服改衣服,其難度可想而知。東線鐵路拓寬工程進行中,仍需保持路線的暢通,所以才有四軌共存的畫面。 |
一夜之間全部切換通車
民國71年6月26日中午東拓大戲終於粉墨登場,磨拳擦掌的數百位工作人員,在臺東(舊)站10點50分,臺東線鐵路最後一班8次光華號列車開出後,從南向北逐一的切換路線、道岔。當晚約21時40分完成計劃中的第一個步驟,試車工作在6月27日零時,由工務處的高速檢查車首先出發;二時許陸續從花蓮(新)站開出五組列車(莒光號、復興號各一組到臺東;一組普通車到玊里;貨物列車二組,一組到臺東,一組到玉里),做為北上車之用。清晨6點北上第一趟復興號列車由曾騰芳司機員駕駛,順利的由臺東(舊)站開往花蓮,只是行經三民、舞鶴25%的長陡坡(舊掃叭隧道口處),該次車卻爬不上,經退回三民站南端,再全力衝刺才順利越過,此為東拓北上第一趟列車發生的小插曲。南下第一班莒光號列車,也在早上5點50分由花蓮(新)站順利開往臺東(舊)站東。東拓大功告成
當橘黃、天藍色車身的「大火車」,從花蓮、臺東順利開出,花東縱谷的居民以一種既好奇又期待心情,在花東線鐵路兩側夾道歡迎花東線鐵路新紀元的來臨,東部人坐了幾十年的小火車,終於能與西部人享受相同的待遇,從此北上的火車,可一路直達目的地,免除了等車與換車的麻煩,西部人不再視後山之行為畏途了!東拓新舊軌距的切換是在民國71(1982)年的6月26、27、28日分三天三區段,在不影響列車行駛下切換成功,27日清晨6時北上第一班復興號列車,由臺東(舊)站發出,5點50分南下第一班莒光號列車由花蓮(新)站順利開出。圖為花東線鐵路拓寬首日營運的莒光號車票。
告別窄軌之旅
在新、舊線切換當天,東線最後一班列車行駛沿線的情況,我們因沒有參與而漏失記錄。所幸一位日本鐵道研究者「中島忠夫」先生,他從民國71(1982)年6月19日的臺北「自由中國之聲」日語新聞廣播中,得知臺東(舊)站從1917年起使用窄軌鐵路(0.762公尺 軌距),65年後的最後一班的8次光華號列車開車前,鐵路人及媒體記者站滿月台。10點50分,臺東線鐵路最後一班光華號,在離情的感傷與迎接未來的雀躍中開出臺東(舊)站。
列車經過富源、大富一帶連綿數公里如綠色地毯的甘蔗園,抵達蔗糖之鄉光復,光復站站長葉仁文 先生已在月台上目迎著長長的列車進站、攝影者中島忠夫先生與三位美麗的光華號 小姐,在窄軌臺東線鐵路的告別之旅中留下永恆的影像記憶。

台灣地區ㄉ花東線是自由中國最美ㄉ一段鐵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