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舊站的範圍區域,不僅僅只有車站、辦公室和機廠而已,事實上,由於鐵道運作的背後需要的大量資源與人力去管理、維持,特別花蓮舊站又是東線的樞紐與營運中心,因此職員的數量可說是相當可觀。而為了安置他們的生活因而建立了為數甚多的宿舍,雖然在舊站裁撤後大量被破壞,但至今仍有不少留存,只是人去樓空,欠缺修繕。
1909年,花蓮港出張所成立,隔年的1910便開始著手進行花蓮港車站及區域的相關建築工程,並在1911年完工。這批最初的花蓮港的鐵道建築共45棟,其中作為辦公或事務機能所用的有13棟,而由於當時的員工多為日本人,為了讓這些日人來到異地的生活能夠被好好安置,因此亦興建了32棟宿舍。
日治時期的花蓮港驛周邊空照圖,可以看到圖右下方整齊排列的宿舍群 ( 翻攝自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所著《舊東線鐵道基地遺址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
當時的形式多為木造洋式,此外除了家庭式宿舍中的高等官舍外是獨棟外,其他建築都是以二連棟、四連棟的方式建造。除了高等官舍外,其他日式宿舍的坪數都不是很大,因此許多空間都透過用拉門等隔間的方式,讓空間可以應運待客和起居等不同狀況靈活地調適。單身宿舍因提供給單身職員居住,因此隔間比較小,餐廳和廁所都是共用的。此外,因為地板施作方式的不同,因此廚房、廁所、和浴室會和主要的生活空間隔開,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這三個空間大多是一起自成一區的,和地板有抬高的區域有蠻明顯的分野唷。此外,單身宿舍由於隔間較小,因此餐廳、浴室也都是共用的,就像現在的雅房一樣。
在這個宛如小社區的宿舍群裡也有不少的公共空間,公共浴室、診療所、武道館、福利社、招待所、餐廳、公共廁所、消防組和球場等不勝枚舉,生活機能非常的完整,主要是因為當時這裡還不是這麼方便,為了安頓他們的生活,因此這些考量也被納入進來。
戰後,日本人被遣返,新進駐的台鐵職員由於生活與文化習慣的不同,加上宿舍空間供不應求,因此許多空間、格局都有所改變或增建。如單身宿舍使用需求不再普及,加上職員人數漸多,因此便將許多單身宿舍加以隔間與加建浴室變成家庭式宿舍的情況。
戰後不久的一次大地震也讓宿舍群毀壞嚴重,當時花蓮市內很多的木造房屋都在此時倒塌,比較有名的是更生日報的舊樓。而震後的鐵道宿舍則視其狀況做不同的處理,許多無法修復的就直接拆掉重建,有些可能是歪了或是結構不穩,則將其拉直並在建築物旁另外加建斜撐以維持穩固。因此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這裡蠻多宿舍都有這樣的斜撐,其實不光是在這,花蓮其他地方也能見到。而1956年花蓮警務段成立後,由於原有宿舍不足,因此便在許多空地興建紅磚面RC骨的宿舍,後來東拓處成立時也建了一批在今天的中山路底。
在花蓮舊站裁撤後,這裡失去了原有的宿舍機能,加上國有眷舍政策的改變,因此台鐵希望仍留居的盡快搬走,以便它們之後對這片土地的處理。此外,早期這些房子一旦有甚麼問題,都可以向台鐵工務段報修的,後來台鐵則取消了這項措施,也因此居民只能自己用各種方式去修復,要不然就是放任他頹敗。鐵道宿舍群在這樣的背景下迅速的衰退,人口大量遷出讓這裡漸漸變的荒涼,根據過去台大城鄉基金會的研究表示當時的入住率不滿50%,但現在可能連20%都不到了吧。
現在,雖然仍可看到大片的舊宿舍,特別是圍繞在舊處長宿舍那塊,但實際上比起過去的範圍已經是縮小非常多,而且多數年久失修也無人居住,除了舊處長宿舍外,其他宿舍群的未來也沒有明確的方向與保證,再這樣下去不久,也許很快就會凋零殆盡,現在只能期待舊處長宿舍修復後有沒有辦法起到一點周邊帶動效應,讓這個特別的鐵道小社區得以風華再現。
在花蓮舊站裁撤後,這裡失去了原有的宿舍機能,加上國有眷舍政策的改變,因此台鐵希望仍留居的盡快搬走,以便它們之後對這片土地的處理。此外,早期這些房子一旦有甚麼問題,都可以向台鐵工務段報修的,後來台鐵則取消了這項措施,也因此居民只能自己用各種方式去修復,要不然就是放任他頹敗。鐵道宿舍群在這樣的背景下迅速的衰退,人口大量遷出讓這裡漸漸變的荒涼,根據過去台大城鄉基金會的研究表示當時的入住率不滿50%,但現在可能連20%都不到了吧。
舊東線鐵道遺址及其周邊現存日式宿舍之分佈,2011 |
現在,雖然仍可看到大片的舊宿舍,特別是圍繞在舊處長宿舍那塊,但實際上比起過去的範圍已經是縮小非常多,而且多數年久失修也無人居住,除了舊處長宿舍外,其他宿舍群的未來也沒有明確的方向與保證,再這樣下去不久,也許很快就會凋零殆盡,現在只能期待舊處長宿舍修復後有沒有辦法起到一點周邊帶動效應,讓這個特別的鐵道小社區得以風華再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