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四十九年(1960)熙熙攘攘的中華路鐵路平交道,火車經過的位置,就是現在一心泡泡冰的路口所在。 林夏石攝影,魏嘉賢提供,取材自邱上林編著《寫真老花蓮》 |
民國三十四年(1945)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占這座小城一半人口的日本國民,只能提著少許行囊登船,放棄五十年來的一切,黯然離開他們好不容易經營起來的美麗市街。而此同時,許多人也隨著國民政府來台,
那些躲避空襲而離開的市民也漸漸回流,和新政權一起重整因空襲而百廢待興的家園。戰爭後的小城,許多時代引領的宿命在此時蕩漾流轉,有人走來而有人離去,無論是喜是悲。
|
民國三十四年(1945)日本戰敗後,原日本警察與國民政府來台接收之警察所留下的歷史性合照。著卡其制服者為國府警察,黑色制服則為日本警察。花蓮縣警察局文物館 提供 |
|
國民政府遷台後不久的民國三十九年(1950),花蓮被作為試驗對象,選出華人世界第一位民選縣長楊仲鯨。這位一生傳奇、留著招牌長鬍鬚的老縣長,支手擊敗四位國民黨對手,也帶領花蓮走出隔年的大地震陰霾。
取材自《寫真老花蓮》,邱上林編著 |
|
民國四十年(1951)的花蓮大地震讓花蓮市嚴重受創,許多房舍都在此時應聲倒地。圖為當時的東淨寺,地震後建築全垮,僅存厚重的東洋味屋頂。 |
|
民國四十九年(1960)時的中山路鳥瞰,五十年過去了,後方的高聳山巒依舊。取材自邱上林編著《寫真老花蓮》 |
戰後,城市與交通建設,大多延續日治時期的規劃,花蓮港持續擴建,並開放為國際港,原訂為新市區的美崙地帶,也在大地震後隨著公部門的遷入而持續發展。公路與鐵路也陸續拓寬,並在民國七十一年(1982)完成北迴鐵路通車,將火車站移往城市西邊,花蓮西部地區因而發展了起來,但於此同時,原來舊火車站的舊市區也因而一蹶不振,直至今日依然。
歷經百年成長,如今的花蓮人口已達十萬,是東海岸人口最多最密集的聚落,也是主要行政中心與交通樞紐。
|
1960年代完成的美崙國民住宅,在行政中心遷移的帶動下,這塊新天地逐漸發展了起來。外交部提供 |
|
|
1961年聯勤〈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政府機關的移入,以及榮譽國民之家、大陳新村與國民住宅的設立,使美崙的空間地景漸漸擺脫以往的曠野樣貌。取材自《一個城市的誕生:花蓮市街的形成與發展》,張家菁編著 |
|
戰後載運許多花蓮人往返東西部的「花蓮輪」廣告。民國六十四年(1975)開始營運的花蓮輪,是花蓮海上運輸與觀光的重要推手,往返花蓮基隆間的潔白身軀,乘載著無數歸鄉與遊樂記憶,但此航線後來卻因為北迴鐵路的通車而沒落。 楊燁提供 |
|
早期花蓮港樣貌,直至今日此地仍有許多早期建築留存呢。外交部提供 |
|
戰後重建的花蓮火車站,早期是人來人往的熱鬧區域,然而北迴通車後,這棟承載花蓮人數十年記憶的車站也隨之裁撤,並於民國八十三年(1992)拆除,成為一無所有的寬闊道路。張政勝提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