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戰後‧花蓮市(二)

1950年代的中山路
1950年代的舊火車站前中山路段,當時汽車尚不多,馬路基本上仍是行人與自行車的天下,吊掛上頭的精神標語也可看出早期的時代氛圍。
取材自《洄瀾憶往》,陳黎、邱上林編著

  戰後,這座城市既承襲殖民遺產,也開闢新穎門扉。六十餘年的起起落落,在這個時代成長茁壯的人們,大多是今天的社會中堅,對於這一張張既熟悉又遙遠的歲月剪影,也許既懷念又有些感慨。因為這些場景,正隨著時間不斷地凋零消逝。

  這些上個世代的夢裡家園,其實並不遙遠,許多舊市區的許多角落,我們都仍能見到,但他們的確快速地被摧毀。也許到最後,我們只能從楊牧和王楨和的婉約筆下,想像那純樸又親切的時代模樣。

  老照片也許是留下記憶的一種方式,但在緬懷或想像的同時,我們希望大家用更積極的方式留下這些角落,讓後人可以拎著這些相片,走到木三鐵店,走到花蓮酒廠,讓影像表達這座城市留下了什麼,而不是改變了什麼。



更生日報舊廈原為日治時期賀田祖辦公室,此建築於民國四十年(1951)的花蓮大地震損毀。圖為民國四十一年(1951)新廈重建後的紀念合照。
謝佳霖 提供


美崙溪畔的捕魚祭活動
早期的美崙溪,常有原住民部落定期舉辦捕魚祭祭典,無論日人漢人都對此活動印象深刻。此作品為花蓮名宿駱香林所創作,透過手繪上色於黑白照片之上,將祭典過程的光影變化的描繪的栩栩如生。
取材自《駱香林攝影》,洄瀾文教基金會編


洋房牌百貨公司
洋房牌百貨公司是4050年代最大且唯一的百貨公司,一直到70年代才有第二家百貨公司的出現。許多現在看似稀鬆平常的標語,在過去都是相當吸引人的說辭。
陳阿菜 提供


溫妮颱風慘狀
颱風對今日的花蓮人而言可說是家常便飯,但在過去各項技術設備尚不發達的時代,一場颱風往往都會造成難以想像的災害。民國四十七年(1958)溫妮颱風登陸花蓮,便造成30人死亡,78人受傷,12000餘棟房舍全倒或半倒,這些數據都令現代人難以想像。
蕭海晏 提供


中山路大火
早期花蓮內屋舍多為木造,且緊密相鄰,一旦起火往往一發不可收拾。日治時期的著名旅舍常盤館便是在市街大火中被摧毀。圖為民國五十一年(1962)中山路火災慘狀。
取材自《影像寫花蓮》,邱上林編著

傳統廟宇婚嫁
早期民間喜事為求上天祝福,往往在結婚當天帶新人到廟裡祈福拜神求平安,圖為民國四十年(1951)城隍廟。
張志遠 提供


天山電影院
民國四十六年(1957)中正路的天山電影院,斜對面是以前的築紫座映畫館,是早期花蓮港街的三大戲院。
取材自《寫真老花蓮》,邱上林編著


鳥踏石海岸
在第四期花蓮港擴港工程以前,鳥踏石海岸的「T」字型防波堤內,每到夏日往往是花蓮人踏水嬉戲的天堂,然而此光景隨著花蓮港的擴建而被湮滅不存。
取材自《寫真老花蓮》,邱上林編著


犁仔卡手推攤販車
「犁仔卡」就是手推攤販車,早期犁仔卡販賣的東西玲瑯滿目,且處處充滿人情味的互動,是許多人共同的兒時記憶。
謝明海 提供


歡送新兵入伍
早年兩岸局勢緊張,服役是件大事,也因此才有上萬民眾歡送新兵入伍的情景。圖為民國三十九年(1950)的花蓮舊火車站前,遠方還可看見當時仍存的更生報舊廈。

於昔日大禹街鐵軌上合照。黃敘喻提供

早期神明遶境。取材自《影像寫花蓮》

春節時分中華路
新年將至,中華路上人潮熙熙攘攘,人人忙著為過年做準備。
取材自《深情老花蓮》,邱上林編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