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繪憶光華】日治時期‧花蓮港街(二)

花蓮港神社,就是今天的忠烈祠,右邊就是今天的尚志橋與林森路。取材自《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編著


在花蓮,也許鑽條縫,轉個彎,黑瓦、木屋與老樹就會出現在你面前,相較於西部城市的快速變遷,花蓮市的發展步調讓這座城市得以留下許多可見的過往,而處處可見的木造建築,也默默透露著過往的故事。

由於花蓮港街的城市街廓基本上是在日治時期起才建立起來,因此不但日人比例相對較高,城市建築也充滿著東洋風味。

花崗山鳥瞰,前方為鐵路宿舍群,目前仍存,右前方為花蓮港驛,取材自《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編著




花蓮港神社的祭典,在今林森路處,是昔日的神社參拜道。取材自《寫真老花蓮》,邱上林編著

花崗山鳥瞰明信片,經典中的經典。張政勝提供

東臺寺,戰後與淨光寺合併為今日的東淨寺。取材自《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編著
花蓮港小學校,今日花崗國中的前身,主要供日人子弟就讀。大正十一年(1922)後,精通日語的台灣人孩童亦可就讀,但基本上仍屬少數。取材自《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編著
花蓮高工原名為花蓮港廳工業學校,昭和十五年(1940)成立,圖為昭和十八年(1943)化工科學生正在進行顯微鏡觀察實習。取材自《寫真老花蓮》,邱上林編著
花蓮女中的前身─花蓮港高等女學校,昭和二年(1927)成立,由於初等教育的差異,因此大多為日人就讀,台人比例極少。取材自《影像寫花蓮》,邱上林編著

日治中期以後,隨著日本政府對原住民的控制漸趨穩定,在治安狀況改善,產業日漸發展的情況下,各種提供民生基本消費產業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稻住通(今中華路中段)上有花屋敷、東花樓等日本料理店,黑金通(中山路)上因緊鄰火車站而成為旅社集中區。

黑金通就是今天的中山路,因為交通便利,日治時期就相當繁榮。但隨著北迴鐵路開通和舊火車站的裁撤,這裡也隨之沒落。




日治時期的花蓮港商家廣告,取材自《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編著

日治花蓮港街三大電影院之一「稻住館」,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日治時期的稻住通,大家猜猜這是哪呢?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日治時期的惠比須屋廣告,百年老店唷。取材自《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編著

這時期的花蓮港街,儼然已成為麻雀雖小萬物俱全的小都會區,然而和西部各大城鎮相比仍有一段距離,如日治文人許柱珠所言:「繁華祗在黑金通,商店成排貨不豐。一入後山無外客,塗黏或說耐安窮。」說明花蓮港未開築前,花蓮港街因交通不便而產生的問題。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