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6日 星期六

私鐵台東南線的開築

私人鐵路的誕生

鐵路對移民而言係運入生活物資、運送生產物資的工具。懷著美麗憧憬飄洋過海的日本移民,在臺東製糖株式會社持有的土地上,依照會社的條件廣植甘蔗,做為製糖原料。為輸運蔗糖原料,東製糖株式會社於1916年鋪設卑南到馬蘭間2.4公里的輕便鐵路,另從糖場至原料區也鋪設五條總長17.4公里的運蔗專用輕便鐵路。

19175月,東線鐵路花蓮港到玉里間第一期工程完工,玉里以南的第二期工程暫緩,當局准許「臺東製糖株式會社」經營卑南以北50公里的鐵路運輸。該會社即將原有的路線連接起來,積極的興建鐵路往北延伸,克難完成初鹿尾溪橋(鹿野溪)及開築大埔(瑞和)平原軌道後抵達里瓏、新武呂(現關山、海端間)等,並於191912 16日通車營運。

1920年代初期,灣全島的鐵路建設計畫,已完成初步輪廓,在交通系統一元化政策下,把「台開拓株式會社」(前身為東製糖株式會社)經營的卑南(東)、里瓏(關山)間43.5公里的經營權,依照鐵路國有化的法令,於1922 425日以95萬日圓收買,稱為「東南線」;原來的花蓮港、璞石閣(玉里)間的路線稱為「東北線」。

臺東南線的開築

臺東南、北線通車時的玉里、關山間的交通,仍由民營的手推臺車來維繫,使得該區間的交通甚為不便,故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於1921年提出續築玉里、關山間鐵路的五年計劃,獲得日本國會的通過。惟這一區間的建設不採第一期工程之1.067公尺軌距施工,而採以0.762公尺輕便鐵路的規格,且用10kg/m的鋼軌。這個築路決策使東線鐵路後來的運輸功能大打折扣,因為大型的蒸汽機車無法運行,續用輕型的蒸汽機車無法提升牽引噸數,徒增列車密度影響運能及提高成本。又因天然災害常使路線中斷,交通無法順暢,妨礙地方的發展。

總經費237萬日圓的臺東線鐵路第二期工程,自19217月開工。該路線從玉里向東建造一座跨越秀姑巒溪的清水溪鐵橋,再沿著秀姑巒溪東岸往南到達大庄(東里),192312月始抵達頭人埔(東竹);另外關山、池上間的路線也在該年8月通車;最後頭人埔、公埔(富里)間,於1926120日打下最後一支道釘後,這條先後費了16個漫長歲月,總長171.8公里的「臺東線鐵路」總算完工,19263 27日在璞石閣(玉里)驛舉行盛大的通車典禮。

臺東無港,船隻也像花蓮港一樣,停泊在外海再用駁船來接駁上、下船貨人員。在臺東海岸設有一個「臺東海岸貨物取扱所」,後來興建臺東海岸線鐵路和成立臺東海岸站。臺東海岸線鐵路從臺東(舊)站向東方的海邊延伸1.2公里,此線於19224月完工啟用,1982626東拓完工後廢止,現只剩下270.3公尺供臺東(舊)站調車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