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東線鐵路的運作組織

成立於19099月的「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具備了運、工、機、電等各部門的組織結構,宛如一個小鐵路局。從190991198831臺灣鐵路管理局花蓮管理局裁撤止,曾是灣花東線鐵路的總樞紐。圖為1932年時的「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

日治時期臺東線鐵路的組織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為興建花蓮港至璞石閣(玉里)間87.3公里的鐵路,於明治421909)年91,在臺東廳花蓮港支廳花蓮港區成立「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主管築路、造橋、挖隧道等工程事宜。根據鐵路從業人員老前輩們的口述,當時花蓮港出張所組織簡單,僅有若干從西部各單位調來後山從事鐵道施工的土木建築技術人員外,並無大規模的組織架構。

1910年,鐵路將從花蓮港通車至鯉魚尾(今壽豐),才從西線調集運務、機務人員擔任營運業務。之後路線逐一往南延伸後;所需的營運人員,除最基層的驛伕、道班伕、機關東清掃手、炭水伕、藝徒等採就地徵材外,其他較具專業領域的成員如:機關手(司機)、檢查員、修車技工、路線監工、通信器材維護等人員,仍然仰賴由西線東調。此制一直沿用到民國40年代,而幕僚主管更是直到民國50年代後期,才起用東線出身人員(日治時期的鐵路各級主管幾乎全為日本人)。

臺東線鐵路的後起之秀愈來愈崢嶸,其中陸續有人擔任臺灣鐵路管理局局長卜元禮先生、副局長劉懷聖先生等職位,另外還有很多東線優秀人員被拔擢,卻因不願意離開花東而放棄。在封閉的「後山」能有如此傑出的鐵路人才出頭,讓臺東線鐵路的從業人員們感到無上的光榮與驕傲!

東線鐵路的開築是日本帝國殖民政策中所謂:「黎明來到東灣」的希望之路,這條前後費時16年的東線鐵路完工時,日本人在「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前院為開築東線鐵路的犧牲者立「獻身奉公」碑,戰後改為接受紀念碑。

戰後臺東線鐵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東線鐵路,把「鐵道部花蓮港事務所」改稱「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花蓮港辦事處」,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除了將各單位的名稱,依照交通部的規定修改外,組織全沿用原架構。到民國373月才修改為:處內設-總務、主計、運務、工務、機務等五個課。現場設-花蓮、玉里、臺東三個機務段、工務段;花蓮、臺東二個運務段;花蓮機廠、材料場、電務股(下轄玉里、臺東兩分駐所及花蓮、臺東兩個無線電台)和37個車站。

民國3735日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改組成立臺灣鐵路管理局(簡稱臺鐵局),隸屬於臺灣省政府交通處,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花蓮辦事處改稱「臺灣鐵路管理局花蓮港辦事處」,其組織也隨之調整,處內成立人事室,處外成立花蓮檢車段,廠段下設股;花蓮機廠設機車、客車、機器、鍛鐵、製罐、電器、木工及油漆等工場。後因組織不斷擴增,至民國441月予以簡化,把檢車段、運務段、無線電臺撤銷;花蓮機廠改稱花蓮修理廠,轄下設動力、客貨車及通用三工場;新成立花蓮車班組及花蓮貨運服務所,材料廠改屬材料處(直屬臺灣鐵路管理局)。

民國4811日臺灣鐵路管理局花蓮辦事處更名為「臺灣鐵路管理局花蓮管理處」。為了業務一元化,曾成立材料課來管轄材料、器材的業務,但民國58年間材料課的業務再回歸給材料處統辦,運務課電務股也改稱電務段;此時花蓮管理處(簡稱花管處)的組織架構大致底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